西宁市园区经济发展现状及建议
发布者:admin 发布时间:2012-12-03 00:00 阅读次数:0
分享到:

    工业园区是推进工业化,加快形成区域产业集群的重要方式,是加快经济发展的重要增长点。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不断推进“绿色发展、和谐发展、跨越发展、统筹发展”的战略,极大地促进了园区经济的发展,为全市经济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起到了聚集和辐射带动作用。

    一、西宁市园区经济发展现状和总体评价    
    近年来,我市园区经济发展迅速,工业增加值和利润总额都呈现快速增长的良好势头,企业生产经营效益状况良好,已经成为西宁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区域和强势增长级。四大园区具有各自的优势和特色,并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为我市未来园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积累了经验。    
    (一)经济增长速度加快。2009年,全市园区完成工业增加值106亿元,同比增长20.02%;园区企业实现利润7.13亿元,同比增长136.88%。从各园区的情况看,东川工业园和南川工业园增势强劲,分别实现工业增加值35.73亿元和7.71亿元,增速分别为26.01%和82.31%,甘河工业园和生物产业园增速分别为6.69%和21.39%。
    (二)招商引资成效明显。2009年,全市园区招商实际到位资金152.66亿元,同比增长72.36%;实际到位省外境内资金85.83亿元,同比增长23.50%;实际到位境外资金2.88亿美金,同比增长243.82%。从实际到位资金同比增幅看,生物产业园和南川工业园增幅较大,分别为165.45%和207.09%。 
    (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2009年,四大园区累计完成基础设施投入20.03亿元,同比增长10.08%,占全市固定资产投资的6.4 %,基本上实现了“七通一平”。园区还为企业提供了标准化厂房等生产设施以及功能齐备的商业、文化、体育等生活设施,如东川工业园建成的中小企业创业园为我市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创新园区招商引资模式提供了极富潜力的发展途径。我市园区发展从无到有,基础设施日臻完善,为入驻者提供了良好的投资环境,使园区的品位不断升高,也为进一步向现代化园区格局转变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四)就业率增长较快。2009年,全市园区从业人员34147人,同比增长29.82%,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从业人员的37%,其中,在园区规模以上企业中,有色金属冶炼压延加工业从业人员10105人,纺织业从业人员5212人,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从业人员2842人,医药制造业从业人员2669人,黑色金属冶炼压延加工业从业人员1780人,以上五个行业从业人员同比增长20.95%,占全市园区从业人员的66.21%。四个园区中,从业人员增幅较大的是东川工业园和甘河工业园,增幅分别达到25.74%和52.19%,其中在规模以上企业中,有色金属冶炼压延加工业从业人员10105人,同比增长97.52%,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从业人员2446人,同比增长5.8%,黑色金属冶炼压延加工业从业人员1780人,同比增长39.06%,由此来看,园区为我市的就业做出了很大贡献,劳动密集型产业仍然是我市就业增长的主要渠道。
    二、加快园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的几点建议
    (一)搞好园区建设与发展规划,使园区经济发展的功能和区域定位更加明确。
    从我市园区经济长远发展来看,西宁经济技术开发区所辖四园区在项目的布局上还存在统一规划不足,园区功能和区域定位不十分明确等问题。诸如:区内企业类型多、专业化程度低、产业关联度小、产业布局相对离散等。在一个十多平方公里的园区集中过多产业,特色就很难体现,产业集聚功能也很难发挥。今后应强化规划对园区建设和发展的指导作用,以规划的形式明确全市园区经济发展的重点区域、重点产业及各园区发展的总体目标和功能定位,并根据全市产业结构调整和生产力布局的变化及时调整和优化园区经济发展的规划,使园区的建设和园区经济的发展能够始终与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总步伐以及全市产业重点的变化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保持一致,并坚持适度超前的原则,使园区在产业选择、布局、生产技术水平等方面成为全市经济结构调整优化和新产业发展、先进生产力规模化的示范试验区,成为我市工业走新型工业化道路的主要支撑点。
    (二)创建生态工业园区,培育特色产业,实施品牌园区战略。
    目前,我市园区经济利益的获取在很大程度上仍然是在相对较低层次上进行的,利用产业内部各要素的关联、协作获取乘数效应还谈不上。从产业加工度来看,我市园区产业大部分为原材料工业,高加工度的产业较少,主要产品多为初级产品,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产品较少,同时企业品牌产品数量相对较少。目前,开发区拥有中国驰名商标7个,著名商标7个,中国名牌产品3个,省内名牌产品4个,与国内其他省市开发区相比,还存在较大的差距,这些都使我市园区产业结构的升级面临较大的压力。所以,园区在建设发展过程中,要按照“聚集人气、完善功能、突出特色、提升品牌”的原则,全面完善园区功能配套,积极创建生态工业园区,实施品牌园区战略,培育园区特色产业集群。在形象上,实施工业园区品牌战略,通过不同途径或媒体对外发布宣传,确立自身在投资者心目中的形象,打响开发区“名号”。在环境上,要将生态、环保和循环经济作为新一轮开发区建设发展的转型标志,要以创建生态工业园区为契机,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发展资源节约型的循环经济增长模式,率先探索在资源运用、加工、运输、消费等各个环节建立全过程和全面节约的管理制度。在产业上,要研究自身产业基础和配套能力,确定产业发展方向,大力引进能源消耗少、科技含量高、附加值高的项目,以结构促进资源节约,重视龙头企业和“拳头产品”品牌的培育,扩大市场份额和知名度,培育园区特色产业集群。
    (三)创新管理体制,优化运行机制,调动一切资源,破解招商难题。
    我市园区的招商引资工作虽然成效显著,但仍然存在不少问题。首先,由于受地理位置、经济水平等因素的制约,我市储备、推介的招商项目普遍起点较低,在项目的选择上局限性较大,使得项目的吸引力不强。其次,招商渠道相对比较狭窄。园区招商渠道主要是参加各地举办的招商会、洽谈会以及我省自己举办的“青洽会”,而建立专门网站进行网上招商、品牌招商、配对招商、以商招商等多种形式的招商手段相对匮乏,招商效率不高,招商手段有待创新。所以园区要创新管理体制,优化运行机制,提供有力保障,创新招商方式和拓宽招商渠道。一要创新招商措施与机制,强化领导和组织机制,广开招商渠道,把专业招商和全民招商、产业招商和功能配套招商、工业招商和农业产业化招商有机统一起来;二要注重“项目立企、项目兴区”,鼓励企业策划项目、开发项目、包装项目,完善和充实项目储备,用项目去吸引资金;三要注重吸引投资的环境建设,为投资者创造投资成本最省、运行成本最低、市场机会最多、投资环境最优、效益回报最好的投资发展条件。 
    (四)加强园区高技术人才引进,提高从业人员的素质。
    我市园区发展中有一个反常现象就是一方面各个园区都把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作为园区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而另一方面各个工业园区高新技术项目相对较少,在开发区的四个园区中经国家和省上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25家,仅占园区工业企业的14.53%。企业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传统产业、优化工艺流程的能力较弱,企业自主开发能力不足,产品的附加值不高,产业规模、产品市场占有率还普遍较低,尚未形成促进发展的技术支撑体系,2009年园区实现工业新产品产值12357万元,仅占工业总产值的0.46%。另外,人才资源的短缺也成为园区发展的一大瓶颈,据2008年第二次经济普查数据显示,园区共有从业人员26535人,其中具有高级技术职称的人员仅为106人,占全部从业人员的0.40%,具有中级技术职称的人员为1150人,占全部从业人员的4.33%,具有初级技术职称的人员为1256人,占全部从业人员的4.73%。由此看来,解决园区专业技术水平低、专业人才匮乏的问题就尤为迫切。今后,要从提高园区管理和企业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入手,不断强化整个园区经济发展的知识、技术管理创新,增强园区经济发展的知识和技术推动力。加强专业生产技术工人队伍的培养,根据园区产业聚集发展的特点,有针对性的培养专业技术型生产工人。可由园区管理主体与专业技校、职业学院签定合作协议,根据园区产业发展需要进行长期“订单”式培养。对已经有一定发展基础的园区可建立自己的培训中心,为区内企业培养技术型生产工人及其他人员,为企业输送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