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和创新体系建设工作成效
发布者:qhqgs 发布时间:2021-08-27 09:11 阅读次数:0
分享到:

文章来源:青海省科技厅

近年来,青海省科技厅紧紧围绕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立足新发展阶段、坚持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化科技体系改革,大力推进创新体系建设,持续释放科技创新活力和动能,各项工作取得显著成效。

科技体制改革不断探索推进。建立健全科技创新政策体系,出台《青海省关于优化科技创新体系 提升科技创新供给能力的若干政策措施》,推动科研项目组织方式改革,启动实施7个疫情防控应急科研专项,开放“绿色通道”,实行经费“包干制”试点,其中“新型快速检测试剂盒”专项取得突破性进展,探索实施“揭榜挂帅”,盐湖老卤制备无水氯化镁“卡脖子”核心技术项目向全国公开征集揭榜单位、镁基土壤修复材料科研攻关“帅才科学家负责制”试点项目正式签约。《青海省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条例》颁布实施,连续举办省内外科技成果转化对接活动,促成科技合作72项、技术成果成交额10.56亿元。强化科研学风作风建设,印发《青海省对科研领域相关失信责任主体实施联合惩戒合作备忘录》,开出全省科研失信行为首张“罚单”,营造了良好的创新氛围。

主动融入国家创新发展新格局。一是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座谈会重要讲话精神,积极融入黄河国家实验室建设,组建了黄河上游生态保护与高质量发展实验室;海南州创建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申报方案通过部际联席会议审核上报国务院,多能互补绿色储能国家重点实验室筹建方案通过两轮专家评审,正式上报科技部待批;黄南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获批,海西州国家农业高新区建设方案进入论证阶段。二积极争取科技部支持,国家科技数据灾备中心落户青海;我省与中科院签署共建青藏高原科学数据中心青海分中心战略合作协议,成功创建数据镜像并实现异地备份。三是加强我省与国家天文台、紫金山天文台等科研院所和高校合作,中科院大学2.5米大视场巡天望远镜、紫金山天文台多应用巡天望远镜阵等7个项目落地冷湖,省政府与清华大学正式签署总投资13亿元的6.5米“宽视场巡天望远镜(MUST)项目”建设协议,天文大科学装置建设取得突破性进展。四是积极对接国家和我省相关规划和战略布局,编制完成《青海省“十四五”科技创新规划(征求意见稿)》。组织实施的“青海生态环境价值评估及大生态产业发展综合研究”重大科技专项研究成果,为我省在全国范围内率先实施“碳达峰和碳中和”提供了重要科学依据。

区域创新体系建设迈出实质性步伐。经过不懈努力,全省科技研发经费投入强度达到0.7%,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55%,青海国家高新区在全国高新区中综合排名较上年提升了10个位次。青海科技创新专板开板,首批15家科创企业在青海区域性股权市场集中挂牌。启动实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区域创新发展联合基金,共安排涉及我省指南方向项目20项,直接资助经费5188.5万元,科技创新券累计支持561.4万元。加强科技援青和东西部合作,与14个省市分别达成科技合作意向50余项。在科技援青专项和中央引导地方科技发展专项中对黄南、果洛、玉树3州给予支持,在2021年科技计划中向玉树、海南、海北等创新资源稀缺地区倾斜,加强科技资源统筹配置,有效推进了区域协同创新。

科技创新支撑能力进一步提升。在科技部大力支持下,省部共建藏语智能信息处理及应用国家重点实验室获批并正式启动建设,成为我省第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三江源草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综合研究站落户果洛,我省首个国家科技资源支撑型双创特色载体落户海东河湟新区,首个国家技术转移人才培养基地揭牌运行,青海师范大学获批青藏高原语言与文化大数据学科创新引智基地。推动省级科技创新平台建设,新认定省级重点实验室6家(总数72家)、青海省科研科普基地4家(总数8家);建成各类科技孵化器15家、众创空间53家;新认定高新技术企业57家(总数218家)、科技型企业141家(总数457家),圆满完成“十三五”“双倍增”目标。

创新人才队伍建设取得实效。建立省政府科技顾问制度,聘请王浩、张伯礼、姚檀栋、段雪等7位两院院士为首批省政府科技顾问,围绕水资源保护和利用、镁资源多元化高效利用、生态环境保护及生态补偿机制的研究与示范、清洁能源和锂产业创新发展以及“十四五”规划等,积极为我省开展咨询服务,提供了一批高水平的咨询和建议报告。充分发挥自然科学联合基金国家平台作用,吸引集聚全国科研人员,解决制约青海生态环境保护和盐湖化工领域关键科学问题。完成“青海学者”和何梁何利基金科技奖候选人推荐,大力选拔科技创新领军人才、科技创业领军人才,培育科技创新创业团队,引进外国专家,打造高层次科技人才队伍。选派1000名“三区”人才深入基层开展科技服务,实现了贫困村科技特派员服务全覆盖。